自第一只封闭基金成立以来,中国公募基金业已走过了二十载春秋。20年以来,公募行业从点滴起步,以专业开道,与时代同行,从小到大,由乱入治,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成长。20年以来,基金业始终坚持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道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条路,本质上是中国基金业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实现本土化再造之路;这条路,印证了只有改革开放,基金业才能实实在在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未来,包括养老金、保险、外资、慈善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构建“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改革中,公募基金如何发挥应有的担当、分享潜在的机会?如何用专业创造价值、让时间成为朋友?如何根治“短”的痼疾、彰显“长”的优势,让长期资金对接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的资本形成?
围绕这些热点话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主要负责人近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他从基金从业者、行业监管者与自律组织负责人的角度,立足新时代,回望基金业来时路,前瞻行业大未来。伴随长期资金入市加速,协会将着重于化解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矛盾,倡导时间价值,营造更加成熟稳健的投资文化。
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前行
中国的公募基金业已走过20个年头。这20年,从“野蛮生长”发展至如今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公募基金的标准化、净值化管理已成为了资管行业标杆。基金业的规模也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公募、私募基金规模已壮大至13.61万亿元、12.79万亿元,产品数量也已超5000只、7.4万只。
上证报:20年以来,基金从无人知晓到成为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能取得如此成就,最值得总结的原因是什么?
中基协:20年基金业的发展最重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完善监管框架、法律框架及公司治理。只有开放了,改革才能落地。1999年爆发“基金黑幕”事件后,2000年时任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提出,基金业要走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化、国际化道路,要求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必须对标一家国外公司。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合资基金公司允许外资最高持股33%,2005年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增至49%,2018年放开至51%,三年后将不再设限。而私募证券基金在2016年就已对外资全部开放。
在公司治理上,最早成立的10家基金公司是有过教训的。行业发展伊始,不具备开展基金管理业务的经验,也没有市场信用基础,因此这10家基金公司在股权结构上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一是以某一家信托、券商为主导,其他机构为辅;二是由几家信托、券商平分股权。这样的股权结构设计导致后来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基金公司成为某个大股东的“第二自营部”;二是形成内部人控制。当时市场环境下坐庄操纵成为普遍现象。相比之下,外资机构具备全球声誉,在内部治理上更为规范,引入外资股东对改善基金公司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有利于投资者的内控制度。
今年,协会评选最能为投资人赚钱的基金公司,评选标准是股票型基金的加权平均单位累积净值。结果显示,在成立7至15年、排名前十的公司中,前8家全是合资公司,这很好地证明了股权治理与公司内控的有效性。
上证报:“老十家”的弯路、挫折,对于基金业长期发展而言,有何启示意义?
中基协:有两点值得总结:一是治理问题,缺乏好的内部治理框架保护投资人利益;二是错误的考核激励机制导致行为极端,如短期排名,诱发不合法手段操纵市场。需要拉长对基金公司、对从业者的考核,不能一年一考核甚至一季度一考核,这种错误的考核方式会导致“长钱”变“短钱”。
上证报:对外资开放不但不会导致基金业缩小,反会促使其走向规范发展,不断壮大。因此,在未来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基金公司不用担心控股权问题?
中基协:基金业目前发展趋势良好。在行业刚起步时,所有的基金公司都还没有历史信用。20年来,基金公司以及上千名基金经理已累积了信用,投资者的信任基础已经具备,同时在开放中,国内从业人员从外资管理中学到不少经验并开始自主发展,这些人现在已成为新基金公司的发起主力。
上证报:20年基金业从小到大、由乱入治,印证了改革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落地、生根。除了国际化,20年基金业还有哪些值得借鉴、启示未来的经验?
中基协:基金业是从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先烧成砖再砌成墙。从历史过程看,基金业属于立法先行,一开始就建立法治化的框架,随后不断完善。第一个框架是信义义务,要求基金管理人审慎、忠实、勤勉尽责,并通过专业性加以落实。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托管制度;二是风险管理,通过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只承担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风险,减少个股风险;三是价值投资,主要体现在基金通过长期持有、价值投资,通过分享上市公司与经济成长获利。第二个框架是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内控,包括权利与责任的分配、内部控制制度,比如当时请来安永会计事务所,从研究、会计、交易、披露流程梳理出200多个风险控制点。第三个框架是践行公平、审慎原则。
同时,法治的基本原则,需要通过一系列配套、系统的行为标准落地。比如基金产品XBRL信息报送系统,中央数据交换平台,基金和机构投资者行为监管系统、执法系统等。
上证报: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基金业20年发展历程,那该是什么?
中基协: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前行。
着力化解“短”与“长”的矛盾
未来3至5年,包括养老金、保险、外资、慈善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基金将成为长期资金入市的主要渠道,基金业协会将帮助化解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矛盾,与时间成为朋友,形成成熟稳健的投资文化。
上证报:如何看待目前市场资金投资周期短,长期资金变为短钱的现象?
中基协:境外长期资金以25年为周期投资市场,在保障最低增长率情况下配置资源。而我们不是和时间比,是和竞争对手比。基金业需要用时间去证明对社会发展规律、投资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的理解正确与否,而非猜测市场底部在哪里。全国社保基金是较为成功的案例,自2000年成立以来至2017年末,社保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8.4%。虽然社保基金并非年年赚钱,但拉长时间来看,复利的价值就体现了,这个值得借鉴。
现在募资难、融资贵主要因为市场的长钱在减少,而机构太多、僧多粥少,钱都在机构之间打转。因此,现在需要加强机构登记备案管理,如果大量滥竽充数的机构进入市场,只会加剧这个问题。
上证报:要形成成熟的投资文化,要解决短与长的问题,与时间成为朋友。协会还需继续强化哪些工作才能解决短与长的问题?
中基协:协会承担私募基金自律管理的责任。登记备案不是行政许可,只是自律管理的入口。2014年至2016年,登记备案门槛很低,最高峰的时候一个月登记4000家机构,大量没有信用和专业能力的机构在登记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后,滥用登记备案信息募集资金,甚至从事非法集资活动,有些机构登记只是为了卖壳。因此,协会要求新机构完成登记后6个月内,应当发行首只自主管理产品,规避了很多风险。目前,金融风险的根源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机构追求全牌照,资产在不同机构之间腾挪,一旦某个牌照出现问题就会将风险传导至其他牌照,影响资金安全;二是盲目集团化,很多机构将内部激励外部化,母公司旗下设子公司、孙公司,股权关系层层嵌套,通过管理人员持股子公司方式激励,导致公司内控失控;三是行业信用需要建立在专业能力基础上,目前有大量尚不具备资质和技能的人进入行业。
因此,以后协会还需要做的是:一是加强登记管理,防范全牌照机构的私募业务风险;二是限制盲目集团化,防范内部激励问题外部化;三是强化管理人员专业资质管理。与此同时,坚持市场化发展取向,推动市场机构相互博弈,而非和协会博弈,因此要求专业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通过专业行为背书。产品募集是投资人与管理机构之间的博弈,私募产品按照基金法募集完毕,再在协会备案,而非先备案后募集。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要和投资标的博弈,需要约束投资对象公司治理和内控,而非利用行政背书。市场机构之间的博弈充分了,市场化就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协会要做的是记录机构的信用,降低机构融资成本。
推动长期资金对接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未来随着长期资金入市,协会将“两手抓”:一方面对内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另一方面积极为推动税收优惠政策落地鼓与呼,为长期资金对接实体经济尤其是科技创新企业,营造资金友好、税收友好的环境。
上证报:资本市场与金融运行的关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进长期资本以增强市场的韧性和弹性,基金能起到关键作用。下一步,基金业如何达成这样的目标?
中基协:一个国家从工业化过渡到后工业化,一定是以直接融资取代间接融资,中国也到了这个阶段。以养老金、保险、慈善资金为主要来源的长期资本形成是推动经济金融成功转型的重要因素。此外,税收制度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帮助短钱变长钱,包括围绕养老金的养老金账户和税收递延制度以及有利于创投基金“投早投小”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建立。
这是个全方位的改革,涉及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政策制定部门及具体行为监管部门,因此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
上证报:未来在开放、市场化的环境下,基金行业3-5年会如何发展?
中基协:一是基金公司股权多元化,将形成国资、外资、民资共存的格局;二是权益类比重上升,而非以货币基金为主;三是基金将成为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最主要的渠道,也会成为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最主要渠道。
上证报:协会还将在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比如制度性建设?
中基协:一方面,明晰标准,提高透明度,提高协会的公信力。一是明晰登记备案细则,有利于专业机构更便捷地完成登记备案;二是强化备案产品的组合投资、长期投资要求;三是强化投资人自担风险要求,备案产品不能保本保收益。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专业化队伍。协会最重要的社会作用是信用管理,要建立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此外,协会将着力解决长期资金来源问题,包括养老金、保险入市问题以及入市考核机制问题,协助税务部门厘清税收问题。
上证报:只有长期资金才能成为科创型企业真正的资本形成。今年股票型基金普遍亏损,如何看待行业的艰难?
中基协:经济周期是任何机构和个人都逃不过的。任何经济发展都有低谷和高潮。在迎来高潮过程中,一定是那些坚定理念、敢于投资的机构胜出,而不是空仓的机构。对于投资人而言,需要分清资金性质,长钱配置长期投资,短钱应付生活需要。只有资产不错配才是战胜经济周期最重要的法宝。
上证报:怎么看明年的经济与市场?
中基协:明年是艰难的一年。国内最大的问题就是科技创新和长期资本如何结合,这与国家长期竞争力息息相关。
上证报:请用一句话寄语2019年基金业发展。
中基协:基金将成为实体经济资本形成最重要的工具。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