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国有资产首次亮“家底” 这本明白账到底咋样?

2018-10-25 18:51 来源 : 中国财富网        作者:田欣鑫   原创

分享至

中国财富网讯(田欣鑫)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规模究竟有多大?国有金融资产“家底”有多厚?行政事业单位掌管着多少国有资产?土地、海洋、油气等自然资源究竟有多少?

10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这是国务院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家底”,交出了一份涵盖各级各类国有资产的明白账。

“家底”有多厚?四大类国有资产数据首亮相

两份报告报清了全国国有企业资产(不含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情况。

2017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83.5万亿元,负债总额118.5万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50.3万亿元,全国国有企业境外总资产16.7万亿元。

2017年,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241万亿元,负债总额217.3万亿元,形成国有资产16.2万亿元,全国金融企业所投境外机构资产规模18.1万亿元。

2017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30万亿元,负债总额9.5万亿元,净资产20.5万亿元。

2017年,全国国有土地面积5.05亿公顷,内水和领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5.5万亿立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两份报告还展示了当前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尤其是金融企业境外资产的“全景图”。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境外总资产16.7万亿元;全国金融企业所投境外机构(含境内企业设立的境外分支机构)资产规模18.1万亿元,集团层面享有的权益总额0.9万亿元,与2013年相比,投资总额增长了50%,权益翻了一番。

摸清“家底”有何意义?防控金融风险

业内分析,国务院拿出两份“明白账”,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国有资产的监督,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同时,国有金融资本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石,专家表示,在当前整治金融乱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背景下,有效掌握金融领域的相关情况,正确有效监督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有利于更好发挥国有金融资本防范风险的“定海神针”作用。

另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指出,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为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相关工作提供了遵循和依据,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资如何保值增值?继续全面推进改革

报告显示,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家底进一步丰实壮大。2017年,扣除客观因素后,中央国有金融企业平均保值增值率为110.8%,较好实现了保值增值目标。2013年至2017年,中央国有金融企业营业收入由4.3万亿元增至5.8万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从1.2万亿元增至1.4万亿元。2017年平均分红比率28.9%,较2013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国资继续保值增值要怎么实现?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丽莎表示,国企改革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微观经济的市场活力,比如引入市场化的金融机制、引进非公资本、采用职业经理人薪酬、对员工进行激励、推行中长期积累限制性股票等。以上措施能保证实现职位的能上能下、岗位的能增能减、薪酬的能多能少,这样国有企业就会逐渐实现市场化改革,未来盈利空间仍然很大。

国资管理下一步重点在哪?加强风险防范

参与审议的多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表示,应进一步摸清“家底”,尤其是行政性事业单位和自然资源国有资产的底数,细化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反映国企的非经济效益。在下一步国资管理中,要同强化防范金融风险、债务风险相结合。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学勇表示,2017年底国有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分别占金融行业总资产、总负债的81.3%和81.2%,“这么大的体量和比重,对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至关重要”。

李学勇认为,国有金融资产风险隐患来自内部经营管理约束不够和外部经营性风险两方面,在不良贷款率控制、不良资产管理、杠杆率控制、经营性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风险隐患。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对一些苗头性问题要及早研判、主动应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杜黎明也建议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同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相结合。考虑到国企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中的重要角色,要通过有效监管,防止地方政府通过将公益性资产注入投融资平台公司等国有企业,从而变相为地方政府建设项目融资或提供担保。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则表示,国有资产统计要有一本大账,地方融资平台、政府投资基金及PPP项目等都应该纳入统计。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应做好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分类。

责任编辑:吴芃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