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信用债市场新增两起违约案例:“14利源债”公告未按时兑付利息、“17众品SCP002”未按时足额偿付利息。至此,三季度已发生37起债券违约,超过了上半年的27起。
在“14利源债”构成实质违约前,二级市场投资者就已用脚投票。20日,发债主体利源精制发布“14利源债”2018年付息风险提示性公告,该债券当天跳空低开,至收盘大跌83.3%,由66元跌至13.5元,恐慌性抛压明显。
“14利源债”并非孤例,7月以来,债券违约呈高发态势,单季违约数量及规模均超过上半年。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上半年,共发生27起债券违约(包括24起未及时拨付兑付资金违约、1起担保违约和2起交叉违约),涉及金额263.51亿元。而截至9月25日的统计显示,7月以来,债券违约数量高达37起(包括30起未及时拨付兑付资金违约和7起交叉违约),涉及18个发行主体,关联债券余额362.7亿元。
再看去年全年,共计发生50起债券违约,涉及债券余额398.29亿元。两相比较,今年前9个月的违约数量及金额都已超过去年全年,且出现了多只发行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大额债券违约。如“17沪华信SCP004”“17沪华信SCP005”涉及的违约金额分别为20亿元、21亿元;“15丹东港PPN002”涉及违约金额20亿元;“16申信01”债券余额高达60亿元。
兴业研究固收分析师徐寒飞表示:“在目前环境下,信用风险的敏感度在上升,信用风险特别容易爆发。”
随着债券违约案例的增加,一级市场的避险意愿在加强。徐寒飞提示,“我们现在看到的债券发行量,其实没有包括那些取消发行的。”而取消发行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受非银去杠杆、资管新规等政策影响,信用债市场的投资者有所减少,市场需求呈下降之势;二是发行人倾向于避免以较高的利率水平发债,以防向投资者释放该企业信用风险较高的信号。
承销商在承接债券项目时,也会更加看重企业的信用评级。国泰君安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债务融资部项目经理表示,目前市场偏好高评级的国有企业、地方平台公司所发行的债券。
据Wind资讯统计,7月、8月和9月(截至25日),民营企业新发债券规模分别为285亿元、579.17亿元和380.04亿元,今年上半年,民企发债的月平均规模为434.7亿元。徐寒飞解释了8月份民企发债规模上升的原因:一是由于近期利率水平有所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二是上半年发债较少,下半年仍有较大融资余额可用。
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信用债频现违约,一方面有助于投资者形成避险意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债券市场的出清。违约的主体多为靠高杠杆支撑的企业,当前,这些企业的问题更容易暴露。未来一段时间,信用债高风险主体和中低风险主体之间的背离度会越来越大。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