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塞尔在其《成长力》一书中曾说:世界上所有最成功企业的发展证明,成长力是唯一使企业保持优势的路径。对企业而言,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在于过去取得的成就,而在于今后成长性如何,有没有成长的潜力。因此,关注企业成长力远比关注过去取得的成就更为重要。
以成长力衡量持续获利的竞争能力同样适用于房地产企业。
随着中报季的收官,多数房企亮出历史上销售业绩及利润上涨颇为凶猛的成绩单。和讯房产独家发布的《2018上半年上市房企成长潜力榜单TOP50》,试图拨开一份份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成绩单,从销售金额、销售增速、拿地金额/销售金额三个维度进行对照分析,其中,销售金额及销售增速从侧面反映的是房企逆势增长能力,拿地金额/销售金额则代表企业做大规模的意愿程度及未来销售潜力。综合以上三个指标,和讯房产采用对各单一分项排名计分,加总后得到综合得分,再对综合得分进行排名的方式,整理出2018上半年上市房企成长力排行榜。
从榜单中可以看出,中国金茂拔得头筹,在成长力TOP10房企中,除行业龙头碧桂园、融创之外,不乏去年业绩排名10-30位的中型房企,可见,中间阵营增长迅猛,加速规模化仍是近期追求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年销售业绩仅345亿,位列业绩榜59位的中骏集团也赫然出现在TOP10房企中,冲刺力度不小。
龙头房企集体踩刹车 成长力分化
根据榜单,去年业绩排名前五位的碧万恒融保在成长力排行上出现明显分化,其中,融创、碧桂园、保利分列第3、6、11位,排名位置较为靠前,万科排名第28位、恒大36位。
具体来看,这五家房企上半年销售金额完成度均超去年全年业绩的一半,但从销售金额增速来看,榜单内51家上市房企平均销售增速为58.3%,而上述五家房企增速放缓,仅有融创高于均值,达76.1%。从拿地方面来看,万科、恒大拿地态度保守,其他三家房企拿地金额均超销售金额的一半。
不难看出,在上半年销售业绩方面,尽管融创在龙头房企阵营中并不占据优势,但其成长力排名第3位的背后,是拿地积极性与销售增速双指标的全力护航。
同样,我们在观察万科与恒大的指标时发现,上半年,两家房企销售规模均破3000亿,万科以10亿元的微弱差距落后于恒大,但万科、恒大销售增速远低于平均水平,导致在对该指标进行评分时,两家企业分值较低。在土地表现上,凭借拿地势头,万科反超恒大8个位次。
分析人士指出,在不断地实现规模新高之后,房地产行业的“天花板”已清晰可见。头部房企很难再实现规模的大幅提升,在现有规模上做好平衡是重要任务。因此,龙头房企踩刹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有意而为之。
今年中报业绩会上,恒大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夏海钧明确表示,恒大的土储目标为一二线热点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级市,不拓展四线城市;稳坐行业头把交椅的碧桂园也在那场人尽皆知的事故风波后,直提降速;万科虽未曾表达过“降速”的意愿,但在9月8日世界之巅发布会上,郁亮也公开表达了他对现有规模的反思和焦虑。
或许,企业在实现规模跨越式增长,甚至达到前所未有的“宇宙级别”之际,放慢步伐,完善内控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以匹配规模是最为关键且迫切的要求。
第二军团加速赶超 势头强劲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份成长力榜单中,TOP10房企中有七家房企在去年业绩排名中位居10-30名,其中,新城控股、招商蛇口于去年跻身千亿阵营,而稳居榜单冠亚军宝座的正是于今年年初明确喊出进军千亿军团的中国金茂和滨江集团(002244,股吧)。可见,在龙头房企调整步伐的同时,“第二阵营”企业正以你追我赶的姿态抢占市场份额。
一些推货规模较大,或基数偏低的房企,则实现了更高的增长率。例如新城控股销售增速达98.3%,中国金茂、滨江集团销售增速更是高达197.5%、170.3%。
虽然在房地产江湖,常以规模论英雄,但当下的市场格局所谈论的“规模”,其实已不仅是业绩量这么简单,实力与能力无一不求。
而能否具备持续高增长的实力,关键在“粮仓”。中型房企们正是因为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术,不少企业不惜重金砸在土地市场上。
以滨江集团为例,拿地金额完全覆盖销售金额,拿地积极性可见一斑,这也印证了房企想要保持队形、继续扩张,势必要积累更多可开发土地资源的行业铁律。
去年业绩排名位居59位的中骏集团更如一股清流直冲成长力排行榜第8名位置。观察其三项指标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目前规模较小,但中骏集团销售额增长迅猛,拿地金额占销售金额的比例达到108.3%,项目布局目标积极,彰显了阵营突破的决心,拉升了其在成长力排行上的综合成绩。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楼市调控加剧、并购时代的到来,中型房企正在迎来规模上赶超的好时机。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