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下行叠加“宽信用”政策效应影响,8月信用债买盘增加。最新公布的上海清算所债券托管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托管余额分别上升417亿元、708亿元和1298亿元。商业银行和券商成为增持主力军,前者偏好短期信用债,后者则加仓中长期信用债。
8月宽松的货币环境引导部分资金开始流向信用债,一系列“宽信用”措施也提升了市场信心。不过,目前来看,机构的风险偏好仍然较低,对信用债配置呈分化态势。
大行“开闸”增配信用债
观望已久的银行配置力量,在8月开始逐步发力信用债。上清所数据显示,8月份商业银行增持短融295亿元至767.45亿元,达到近20个月以来的最高仓位。其中,国有大行为增持主力军,8月末持有量达362.9亿元,为近27个月以来的最高仓位。
“现在回购利率低,回购市场的钱融不出去,即便融出了收益也不高。相比之下,信用债尤其是短融、超短融成为可以考虑的品种,也借此机会调整短端资金配置结构。”一家股份行金融市场部债券交易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8月份,资金利率倒挂格局初现,货币市场利率一度低于政策利率,创下2016年以来新低。在宽利率环境下,“从配置交易角度来看,信用债是差中选优的结果。”一家国有银行资产管理部债券交易处人士告诉记者,近期有增持信用债,但量不是很大。
除了“宽货币”环境的倒逼,“宽信用”措施陆续出台,也对机构加仓产生催化作用。7月份,人民银行窗口指导部分银行,将额外给予中期借贷便利(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
“我们也收到了相关配置指导,任务量当月基本完成。不过,这不是决定银行配置的主导因素,因为人民银行是对资产负债部门进行窗口指导,再由资产负债部对金融市场部指导,进行银行内部的资金调配,仍需要满足其他考核指标。这会起到信心提升作用,但很难通过这个来扭转整个市场。”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
从资金端来看,“理财细则的相对松口,引发银行存量资金进行回补配置。”上述国有行人士表示,除了对存量信用债到期续作,新增资金量也开始增持一些信用债,这成为8月增持的原因之一。
券商也在8月份大幅加仓信用债。相对于银行较为保守增配短期信用债,风格更为激进的券商主要买入期限更长的中票,当月增持额达到181亿元,超过国有行的增持量。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