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背景下,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今年5月份有175只,去年同期仅有23只。
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已有月余,根据新规“新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应留存超出预期收益率的投资收益,而要明确核算规则,并将管理费之外的投资收益全部给予投资者”的要求,多家银行开始尝试净值化产品,在收益的分配上,也进行了创新。
不过,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虽然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同比大幅增加,但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却发现,不少银行虽然在销售,但净值型理财产品并不是银行的主推产品。
175只净值型理财产品正在募集或存续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统计,2018年5月份,面向一般个人客户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有175只净值型理财产品正在募集或存续,而2017年5月份,净值型理财产品仅有23只。根据中国理财网披露的数据,募集起始时间在今年一季度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共计433只,而2017年同期,净值型理财产品仅有63只。
从时间上来看,2017年下半年开始,各银行开始落实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研发,这与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步伐一致。
根据资管新规,新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应留存超出预期收益率的投资收益,而要明确核算规则,并将管理费之外的投资收益全部给予投资者。也就是说,在产品没有了预期收益率、投资者自担风险的同时,也可能获得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对此,众多银行开始尝试净值化产品,在收益的分配上也进行了创新。
在记者走访过程中,某股份制银行一款净值型产品,其业绩分成的方式为: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低于最低业绩基准,则不收取投资管理费;如高于最高业绩基准,则对于超额业绩报酬收取一定比例的投资管理费。
在另一家股份制银行,一款产品效仿公募基金运作模式,专设了投资经理,明确投资经理的投资策略以及以往投资业绩曲线,大幅提高了管理透明度。该产品期限为20年,每180个自然日为一个投资子周期,即该笔申购的投资到期日为T+180日,起购金额为5万元。
不过,目前来看,各家银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占比仍然偏低,传统的封闭式非净值产品仍旧占较大的比重,而净值型产品占比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
理财经理不主动推荐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发现,虽然多数银行都有销售,但净值型理财产品并不是银行的主推产品。
“净值型产品一直都有,比如这款业绩比较基准为5.05%的产品,这个系列已经卖了5年多了。”在位于北京市朝阳门附近的一家银行网点里,一位理财经理拿出理财产品宣传单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道,“这个系列有两款产品,开放频率分别为每半年和每年,上期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5.05%和5.10%,起购金额都是5万元。”
接着,这位理财经理补充道:“不过,这类产品风险等级要高一些,建议您可以考虑这款1年期的非保本理财,预期收益率也能达到5%。期限更短的还有一款215天的挂钩黄金价格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为4.5%,触发低收益的设置几乎不可能出现。”
本报记者在上述银行网点停留约半小时,观察了理财经理向前来咨询理财产品客户的推荐优先级。其中结构性存款产品为第一推荐,个别预期收益率亮眼的人民币非保本理财为第二推荐,大额存单为第三推荐。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的其他银行网点,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形。在某国有大行网点,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净值型理财产品时,理财经理回答道:“相比预期收益型产品,净值型产品既没有预期收益,也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风险等级相对高一些,您确定要购买吗?”
在某股份制银行网点,理财经理向记者推荐了结构性存款产品以及一款非保本理财。当记者询问是否有净值型产品在售时,大堂经理回答:“有的,不过要看您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她还表示:“资管新规一落地,我行就开始大力主推净值型产品。但是,很多投资者都很抵触,后来我们就不主动推荐了。不过,这两年我行一直都有净值型产品,有固定的一批客户,这类产品卖得也不错,一般在募集期或预约期的最后一天额度就没有了。”
《证券日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投资者。有不少投资者表示:“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不了解,需要一些时间来接受,还是倾向购买固定收益的产品。”
在走访中,有多位理财经理提到,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运作与开放式基金类似,要关注产品风险等级,并且看清楚产品说明书,了解具体资金投向。购买后,要定期关注产品的资产配置和净值变化情况,在获取最大化收益的同时,防范潜在投资风险。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