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国企是个金字招牌,出门谈项目,谈融资,好似被打上护身符,让人高看几分。但是这几年,国企债务违约屡见不鲜,这不,亏损三年终被退市的国企也出现了。
这样的状况与国企的属性有关。可以看到,无论是违约,还是退市,“出事儿”的国企都有几个特征:多为地方性国企,且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辽宁、广西;地方国企违约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态度。比如,川煤最终偿债,而东北特钢纠纷重重,当地政府的态度起到决定性作用。二是多为资源型企业,如东北特钢、广西有色,还有本次退市的*ST吉恩,当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下降周期,这些缺乏创新性和进取心的国企难免举步艰难,甚至靠举债度日。但最终原因还是大环境变了,外围已步入打破刚兑的年代,市场在下一盘大棋,老黄历不灵了。
此前,国企债券一直存在“刚兑神话”,被认为有政府兜底。国有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再不济,都有“万能灵药”财政补贴,亏损两年,微利一年,总能活下去。但是现在,监管部门已经决心刺破这虚假的祥和,开弓就没有回头箭,短期来看,两家退市公司的股民会有利益损失,但长远来看,打破刚兑对股民绝对是利好。
很多人都怕中国走日本的老路,陷入失去的30年,甚至更差,一步迈入未富先老的阶段。比较美国和日本的融资情况,可以发现两者存在显著不同:第一,融资结构不同,美国的融资是以企业为主,政府融资占比不超过20%,而日本的融资是以政府为主,日本的国债余额是GDP的两倍,日本政府融资占总融资的比重超过了50%。第二,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比重不同,美国股权融资发达,而股权融资才是激励创新的最佳方式,因为股权是自己的,也正是通过PE制度对创业的支持走出了苹果、Google、Facebook等大公司,而日本企业主要依赖于债务融资,由于债务是别人的,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现在,中国走的不是日本的老路,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是中国渴望走的创新驱动之路。2015年,A股牛市启动就带有这样的背景,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也充分暴露出制度的缺陷: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打破刚兑,回归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核心业务;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规范合规、良性运转的股市投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将投资人拉回直接融资的主战场,让创新公司可以获得机会。
不打破刚性兑付,不清理影子银行,任何良好的初心都会被投机心理所绑架。否则,债券违约通通刚兑,不光赔本金、利息,最后连罚息都赔出来,购买一年下来收益率也差不多翻番了,那还买股票干什么呢?更重要的是,如果所有债券都是刚性兑付,那么资金就会源源不断流向这些高收益率、低效益的企业,导致资源的错配、经济结构的恶化。
仅仅这样还不够,所以我们看到,从近两年开始,二级市场出现种种变革,从发审委发审委办法修订、人员变动到交易所频频发出询问函;从遏制高送转乱象到私募大佬的陨落,再到今天国企上市公司退市,一步一步,一点一点,A股监管思路呈现出跟以往不同的面貌。虽然万众期待的IPO注册制还没有出现,但前面已经有了很多铺垫。我们有理由相信,监管者在为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不断付出努力。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迎接股权融资和主动管理新时代,让金融业反哺实体,这是金融机构和企业未来十年的最大命题,任何潜在的绊脚石都会被搬开,哪怕是国企。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