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城里的房子:读懂中国房产财富的逻辑

2019-03-27 08:10 来源 : 中国青年网        作者:徐远 著

分享至

《城里的房子:读懂中国房产财富的逻辑》

书号:978-7-5086-9497-9

徐远 著

中信出版社  2018年12月

定价:68.00元

编辑推荐

1.我们人人都想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然而我们与房子中间隔的是,不断上涨的房价。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吗?对于刚需买房、改善住房、以房养老,甚至是租房,我们怎么才能做出最有利的选择?《城里的房子》第一篇内容就将给你清晰的答案。

2.房产作为时下最重要的家庭财富载体,凭借着房价的快速上涨,拉大了群体财富差异。未来,是否还能借此逆袭,众说纷纭,有人看多,有人看空,我们又将何去何从?这是很多人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3.房价会降吗?这些年房价的上涨逻辑是什么?国内房价与国际同类型城市相比,房价是高了,还是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作为利益相关方,我们需要在迷雾中认识地价、房子、房价的真实面目。

4.面对不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如房产税,房价真的会降吗?调控到底调的是什么?未来还将朝何方向走?国际上又有哪些有效经验可以效仿……对于决策者、房地产从业者,以及对房子有着深深执念的我们,都需要了解。对此,《城里的房子》将以系统的论述方式,为我们梳理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

5.在过去几年,徐远教授在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经济改革、房地产以及城市化等领域有着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做出了精准的预测。从经济发展的逻辑、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国际房地产市经验出发,进行理性解析,使得著作内容极具说服力和参考性。

内容简介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个人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关于房子的话题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房产税、学区房、限购等话题,都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对于土地和房子,我们有着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执念。本书作者徐远是北京大学的老师,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做各种城市调研和企业研究,对于房子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本书分为“房产配置,远近高低各不同”“多维勾勒房市轮廓”“对标国际发达城市,拨开中国房价迷雾”“房价的经济学透视”“短问快答,解开买房的共同疑惑”五篇内容,可以说主要涵盖了我们关于房子讨论的热门问题。有理论,有实战,有答疑,相信对于我们对房子这件事的理解和把握,会有比较好的帮助,帮助我们读懂房产的财富逻辑。

作者简介

徐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金融市场、中国经济改革,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金融投资、汇率波动、房地产、城市化等问题有系统研究。

著有《人·地·城》《深圳新土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与结构问题研究》《经济的律动》,在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e、《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在FT中文网、澎湃新闻、第一财经等财经类媒体发表经济评论100多篇。

精彩书摘:

城里的房子,和月光一样珍贵

因为买房,所以看了下地产

因为厌倦了加拿大冰冷的天气,2009年我回北大任教。刚回国的时候,里里外外地瞎忙活,也没买个房子。到了要结婚的时候,还是没房子。好在太太心宽,也不介意,只是抱怨结婚照照得不够美。

结了婚,慢慢明白以前的学问大多是白做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照顾好家人,才是最大的学问。书生清谈,误人误己。 

  买房子的时候,太太让我做点功课,看看房价的趋势,以及在哪里买房合适。这倒也不难,因为以前在城市化问题上下过点功夫。房子的价值,无非就是城市的价值。 

  仔细一看,房子的问题比想象的还要简单。 

  从纵向来看,这些年来城市房价的上涨,无非就是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结果,完全符合经济规律,并无奇怪之处。从横向来看,中国的房价和国际同类城市的房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谈不上泡沫。从投资收益率的角度看,房产依然是稳健可靠的投资对象。加上居住的刚需,房子附加的各种功能,公共资源的高度聚集等,买房的合理性毋庸置疑。 

  一天晚上,我在楼下站桩,抬头居然看到了月光。在雾霾重重的北京,加上大家繁忙而无暇,月光是极少见到的。那一刻我蓦然意识到,城里的房子,和月光一样珍贵,哪有不买的道理? 

  剩下的问题,就是在哪里买了。因为我们在北京工作,首套房肯定是选在北京。至于地段,其实根本没得挑。北京大学地处北京西北角的海淀区,这里的新房子很少,且往往一开盘就被买光,能排上号就算不错了。至于房屋质量,不要太挑剔,因为北京的房屋质量都很一般,大开发商的房子还稍微好一点。当时我们恰好碰上一个万科的楼盘,就买了。 

  买房之后,也就没再关心这事。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房价实在没有研究的必要,一切都过于简单明了——城市居民要改善住房条件,农村居民要进城;中小城市的居民要往大城市迁移;另外还有很多人要买多套房,买改善房。房价哪有不涨的道理。 

  约束条件下的“极度”理性 

  2015年,大城市的房价开始猛涨。涨价风从深圳开始,向其他城市蔓延,引起了新一轮对房地产价格的“全民热议”。据说,神州上下,没有哪个饭局不讨论房子的问题。 

  从趋势上讲,这完全符合我们事先对房价趋势的判断。从周期上讲,这无非就是前两年的悲观情绪开始消退,股市、债市的投资机会开始减少,资金重新开始转向房产。所以,这一轮房价的上涨,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依然没有什么研究的必要。 

  但是,房地产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很大,很多人认为中国房价有泡沫,对此,北大国发院也要开个小会讨论下。黄益平老师问我可不可以发个言,我自然从命。稍微做了点功课,找点数据画了几张图,我简单说了基本观点:房价上涨有坚实的基本面支撑,中国的房价高度理性,谈不上泡沫。 

  当时我用了“约束条件下的极度理性”来表达观点。“极度”这个词显得有点过头,多少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但当时我仔细看了数据,这个论断确实有足够的证据。 

  首先,房产的投资收益率明显高于长期债券。考虑到经济还会继续增长,以及房产的抗通胀功能,房产的投资收益率比长期债券的投资收益率不是高了一点点,而是高出很多。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房价没有泡沫。 

  其次,探究了不同城市之间的房价差异是否合理,发现简单的供求关系就几乎完全解释了大中城市的房价差异。当时用了简单的回归分析,被解释变量是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解释变量则包括城市规模、职工平均工资、服务业占比、流动人口占比、人均住宅销售面积及人均住宅供地面积等,最终发现这些简单的经济变量,就可以解释75%关于房价差异的原因。 

  考虑到数据中的各种“噪声”,这么高的解释力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说实在的,在担心数据质量的情况下,我觉得40%~50%的解释力就不错了。换句话说,我愿意把50%的解释力当作100%,剩下的50%归结为“噪声”。这样看的话,城市间的房价差异,已经完全被解释了,剩下的,可以归结为各种各样的误差和遗漏。“约束条件下的极度理性”中的“极度”一词,就是看到这个结果之后想到的。 

  再次,结合国际上的房地产经验及房价轨迹,我发现中国的房价上涨在全球范围内毫无特殊之处。很多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房价的快速上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例外。例如,从“二战”结束到2016年的70多年里,14个发达国家的房价年均上涨6.6%左右。这是个很快的增速,直接导致房价累计上涨90多倍,扣除物价因素作用外,上涨幅度仍有4倍多。 

  考虑到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在战前已经很高,房价增长主要是经济增长所致,里面没有太多城市化的贡献,这样的增速就更加令人惊讶。而当下的中国还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以及还需要进一步的城市化,房价上涨增速就更加可以理解。 

  基于上述三个考虑,我国的城市房价是极为理性的,谈不上泡沫。综合计算的话,房价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所以,我当初才用了“约束条件下的极度理性”这样的表述。 

责任编辑:李艳霞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