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春节假期前,我们组织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及副职召开了内部会议,研究六部门出台的新政策,重点讨论推进理财产品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投资的可行性方案、风险控制、团队及人员配置等议题。”某国有大行理财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专业投资力量,也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近日,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聚焦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具体的举措。
对于《实施方案》,多家保险机构表示,将响应政策号召,发挥大规模中长期资金优势,灵活运用多种综合金融工具和投资策略。对银行理财公司而言,其布局权益市场面临投研能力有限、客户接受度不高等问题。未来银行理财公司将加大多资产产品创设和布局力度,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加快理财资金入市步伐。
积极响应新政策
《实施方案》聚焦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具体的举措,“干货”满满:明确了稳步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安排;延长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等考核周期;进一步巩固形成落实增量政策的合力。
记者了解到,新政策一出台,多家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迅速开展学习研究工作并部署相关工作安排。保险机构表示,将继续助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综合运用多种产品工具和投资策略,发挥耐心资本优势。
人保资产表示,将继续秉持长期主义和耐心资本经营理念,一方面,不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强化产业研究深度,持续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领域聚集,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丰富产品工具,拓展投资模式,陪伴优秀企业成长,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与活力,助力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太平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的优势,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积极拓展参与资本市场的广度、深度,实现险资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此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批复开展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为520亿元。太保寿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及相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获准以契约制基金方式参与试点,开展长期股票投资。根据安排,520亿元仅为春节前批复的部分,后续还会有增量保险资金入市。
《实施方案》明确,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机构投资者作为战略投资者更加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等。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等方面,给予保险资管、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积极支持相关资金投资入市。
分析人士认为,《实施方案》为银行理财公司在上市公司定增赛道展业布局提供了重要政策机遇。光大理财认为,此举有助于银行理财公司丰富资产配置结构,降低对传统固定收益类资产的依赖。在低利率环境下,定增作为一种权益投资工具,可通过折价方式为理财资金带来更大的收益潜力;锁定期机制促使理财资金进行中长期投资,减少对市场的短期影响,有助于实现长期稳健收益;为企业提供直接资金,支持其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密集调研寻找投资标的
步入2025年,保险机构、银行理财公司等开启密集调研模式,积极寻找投资机会,为中长期投资布局蓄力。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月4日记者发稿时,2025年以来,已有101家保险及保险资管公司合计调研A股上市公司725次,46家银行及银行理财公司合计调研A股上市公司162次。
从单家机构调研频率来看,泰康资产参与调研次数最多,2025年以来该公司已调研A股上市公司46家,合计调研49次。此外,华泰资产、大家资产、人保资产、平安养老,今年以来调研上市公司也均超过30家。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宁银理财、杭银理财今年以来调研上市公司均超10家。
从行业来看,高股息和科技成长板块是机构调研重点。电子元件、工业机械、区域性银行、电子设备和仪器、集成电路等行业备受险资关注。从被调研个股来看,斯莱克、澜起科技、易点天下、中际旭创、丰立智能、新宙邦等上市公司获保险及保险资管公司扎堆调研。区域性上市银行是险资的心头好,杭州银行、苏州银行、上海银行等均被多家保险机构重点关注。
在调研中,险资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未来发展较为关心。例如,在对区域性银行的调研中,2025年零售信贷投放方向、住房按揭贷款需求情况、区域发展策略等问题被重点关注。
对此,上海银行表示,2025年该行将重点围绕房生态和车生态两大领域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住房按揭贷款方面,立足经营所在地区位优势,积极把握存量房市场交易带动下的信贷需求释放;汽车消费贷款方面,以新能源汽车贷款为投放重点,在渠道端和产品端不断加快业务拓展。杭州银行表示,自2024年四季度开门红活动以来,该行对公条线信贷储备较为充足,国有企业仍是该行的重点客户之一,同时也在积极提升制造业、科创企业的客户数量和覆盖面。
“近年来,国内长端利率持续下行,险资面临一定的资产荒和利差损压力,再加上目前险资对股票和权益类基金投资占比是12%,对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占比是9%,其权益投资占比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大调研力度、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加码权益市场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某头部保险资管机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加大股票投资力度是当前保险资金资产配置比较好的策略和选择。监管部门将进一步优化完善险资投资相关政策,鼓励险资稳步提升投资股市比例,特别是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要发挥“头雁”作用,力争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股市,力争险资投资股市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充分发挥险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在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方面的积极作用。
加大权益配置力度
展望未来,上述头部保险资管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执行以稳为主的配置策略,看好大盘价值风格,对小盘股保持观望。”
中国平安表示,未来该公司将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发挥大规模长期资金的优势,灵活运用多种综合金融工具和投资策略,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及价值型品种等领域投资力度。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团队预计,《实施方案》落地将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资金的权益配置能力,加速“长钱长投”生态环境建设,为A股走出长牛慢牛行情奠定制度基础。从长期看,大规模险资入市有利于银行等高股息板块估值提升;从短期看,资本市场活跃利好非银金融和TMT等高弹性板块。
此外,记者从多家银行理财公司了解到,目前部分银行理财公司正在加紧研发新产品,未来将加大多资产产品创设和布局力度,加快理财资金入市步伐。
光大理财向记者透露,未来将研究发行“+定增策略”的长期限(18个月以上)公募类“固收+”理财产品,通过产品扩容满足更多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需求。同时,锁价定增项目具备更优的沟通时效和更强的信息透明度,光大理财也将积极丰富阳光紫、阳光蓝产品体系,探索通过私募专项产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然而,对长期深耕固收类投资的银行理财行业而言,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仍面临一定挑战。“提升权益投资能力是银行理财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华夏理财董事长苑志宏曾向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公司有固有的“能力圈”,如投资债券资产、非标资产等,这是理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但权益投资是银行理财公司的短板。
此外,在银行理财公司人士看来,客户对权益类产品的接受度不高是银行理财资金加大权益投资的另一大挑战。“一直以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风险偏好相对较低且追求稳健安全回报,部分客户对理财产品‘类存款’的认知尚未完全打破,对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较为敏感,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推广前景。”上述国有大行理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多资产、多策略产品创设力度,丰富产品风格,打造多层次产品体系,针对不同客群推出不同产品,逐步增发含权理财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权益市场机遇可期,银行理财公司需做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在“长钱入市”及利率走低的大背景下,被动投资或成为银行理财公司布局权益投资的新赛道。2024年下半年以来,中银理财、招银理财、民生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发行了配置权益指数类资产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