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上半年四家合计亏超16亿元 风格漂移的养老险公司驶向何处

2024-08-16 09:14 来源: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者:陈露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6家养老险公司披露2024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上半年盈利状况浮出水面。其中,国寿养老、国民养老实现盈利,泰康养老、大家养老、恒安标准养老、新华养老均处于亏损状态,四家合计亏损超16亿元。

  业绩亏损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养老险公司面临的转型压力。去年底,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养老险公司发展定位和业务结构进行重塑,并给予三年过渡期。过往曾为部分养老险公司贡献大量保费收入的短期健康险业务被叫停,养老险公司亟需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记者调研了解到,多家养老险公司正重新定位,推进业务结构调整,收缩和剥离非养老业务;与此同时,还通过高管调整、增资引战等方式,为转型发展蓄力。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养老保险公司应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聚焦养老主业,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仅两家公司实现盈利

  自2004年首家养老险公司平安养老成立以来,目前我国共有10家养老险公司,分别为国寿养老、太平养老、平安养老、泰康养老、长江养老(参照保险资管公司管理)、大家养老、新华养老、恒安标准养老、人保养老、国民养老。

  “尽管公司名称都为养老险公司,但在业务上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养老险公司既做年金业务,又做普通保险业务。有的公司受限于年金业务资质,主要开展保险业务,也有公司开展保险资管业务。”某养老险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截至8月15日,已有6家养老险公司披露2024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在保险业务收入上,除泰康养老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出现下降之外,其他有可比数据的养老险公司均实现正增长。具体来看,泰康养老、国民养老、大家养老、新华养老、恒安标准养老上半年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42.07亿元、25.2亿元、11.8亿元、0.12亿元、0.07亿元。国寿养老未披露相关数据。

  国寿养老、国民养老上半年分别实现净利润5.35亿元、2.55亿元,同比增长32.81%、5.11%,是目前上半年仅有的两家实现盈利的养老险公司。泰康养老、大家养老、恒安标准养老、新华养老净利润分别为-14.76亿元、-1.98亿元、-0.10亿元、-0.05亿元。

  今年一季度,泰康养老、大家养老、恒安标准养老、新华养老就已经出现亏损,净利润分别为-11.84亿元、-1.37亿元、-0.04亿元、-0.13亿元。到了二季度,除新华养老外,其余三家公司亏损继续扩大。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险公司出现盈亏差异或与保险公司业务结构调整有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介绍,2023年底,金融监管总局下发的《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禁止养老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这一规定对部分健康险业务占比较大的养老险公司影响较大。

  上述养老险公司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该公司承办了部分地区政府大病医疗保险、团体健康险等业务。根据《办法》,养老险公司后续不能开展此类业务,公司正逐步收缩此类业务,这将对公司营收和盈利产生一定影响。

  除承保端业务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之外,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波动导致投资收益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养老险公司业绩表现。纵观几家养老险公司投资收益情况,2024年上半年,国民养老投资收益率排名首位,为2.8%,其余五家投资收益率均低于2%。新华养老、国寿养老、恒安标准养老、泰康养老、大家养老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57%、1.38%、0.74%、0.64%、0.64%。

  面临转型阵痛期

  养老险公司净利润承压背后是业务转型阵痛。去年底,金融监管总局下发的《办法》强调聚焦养老主业,对养老险公司经营范围进一步明确,并要求养老险公司业务范围超出规定的,应当自《办法》印发之日起三年内完成业务范围变更。剥离非养老业务,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成为养老险公司转型必经之路。

  《办法》规定,养老险公司不能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焦点。“有些养老险公司在成立之初承接了寿险公司团险部门的人员和业务,有开展此类业务的历史基础,再加上此类业务容易做大规模,所以发展较快,有的公司此类业务占比较高。”众托帮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龙格说。

  从养老险公司公开披露的2023年度报告来看,泰康养老、太平养老、平安养老等养老险公司主要险种集中在团体健康险、团体意外险等。

  以险种来划分,泰康养老的健康险业务收入占保险业务收入近80%,其中泰康城乡居民大病团体医疗保险(A型)在该公司产品保费收入排行榜中居首位。太平养老、平安养老的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也以团体医疗保险、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等为主。

  “对于不符合监管规定的养老险公司来说,在近三年过渡期内,需要对相关业务进行剥离,以符合监管规定。”龙格说。

  记者注意到,保险公司正在进行业务调整。以惠民保为例,当前各地推出的惠民保主要是一年期的短期健康险产品。复旦大学发布的《“以退为进”:惠民保产品研究与观察——基于73款停售惠民保产品的分析》显示,《办法》发布后,平安养老、泰康养老、大家养老等养老险公司调整业务布局,停售了单独承保的惠民保项目,并退出了共同承保的惠民保项目。

  为转型发展蓄力

  除了剥离非养老相关业务之外,今年以来,多家养老险公司密集进行高管调整、增资补血,同样备受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养老险公司的一系列动作,有助于其为聚焦主业做准备、实现转型发展。

  在人事调整方面,多家养老险公司迎来新任董事长或总裁。7月24日,国寿养老发布公告称,任命余贤群为公司总裁;7月12日,新华养老发布公告称,李文峰获批担任公司董事长;5月,恒安标准养老任命浦鹏举为公司总经理;4月,才智伟获批担任人保养老董事长;2月,陈东升获批担任泰康养老董事长。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险公司密集进行高管调整,主要原因或许是《办法》倒逼养老险公司加快推进业务和战略调整,公司任命新的掌舵人有助于高管团队结构优化、业务转型发展。

  此外,养老险公司还密集“补血”。业内人士表示,养老险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可为后续开展业务提供资本支持。比如,泰康养老今年7月获批增资20亿元,全部由股东泰康保险集团认购,注册资本增至90亿元。恒安标准养老今年2月获批增资2亿元,由股东恒安标准人寿认购,注册资本增至4亿元。

  太平养老、国民养老则是引入外资股东,两家公司均提到外资股东在养老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比如,对于引入安联投资成为战略投资者,国民养老回应称,安联集团及安联投资在全球养老金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公司将充分研究借鉴其在风险管理、养老金产品设计、资产配置、养老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广大百姓提供更加普惠性、多元化、便捷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第三支柱市场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

  根据《办法》,养老险公司可经营具有养老属性的年金保险、人寿保险,长期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商业养老金;养老基金管理;保险资金运用以及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同时经营前两项业务的养老险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亿元人民币;同时经营前三项业务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亿元人民币。

  专注养老金融

  业内人士表示,在监管引导养老险公司回归主业的大方向下,养老险公司应聚焦养老主业,专注于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认为,养老险公司应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比如加大对长期健康险和养老保险产品的投入,提升产品的创新性和竞争力。同时,保险公司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确保资产负债匹配。

  “养老险公司可以围绕养老金融做产品,比如养老年金、长期护理等。”谦谦分子合伙人赵大玮认为,养老险公司可以针对某个场景、某个渠道做深做透,比如加强与地方政府、老年中心、护理中心等合作,联合解决社区老人的护理、保健、医疗等需求,开发“养老+长护”业务。

  龙格认为,在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从事第一支柱的养老险公司主要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管;部分养老险公司第二支柱业务占比较大,但增量有限;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空间较大,目前个人养老金业务在全国36个先行城市(地区)进行试点,未来有望扩展到全国,养老险公司可以把握住这一机遇,发展业务。

  国民养老党委书记、总经理黄涛此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将积极把握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优化扩面的机遇,围绕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需求,构建包含年金保险、长期寿险、商业养老金、健康保险等多元产品体系,细分人群和场景,通过养老投顾服务精准匹配客户需求,更加充分地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在长期规划、资金管理、风险保障方面的独特优势。

  部分保险公司近期透露了下一步工作重点。国寿养老相关负责人在2024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表示,2024年下半年,将巩固年金业务头雁地位,保持商业养老金业务勇立潮头的态势,挖掘基本养老金业务新增长点。泰康养老总裁薛振斌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泰康养老将多渠道服务养老筹资,不断丰富企事业职工的医养保障服务供给,全面聚焦养老金融。

责任编辑:陈琼枝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